
這是我爲鳳甲美術館「繡外畫中」刺繡展,5月11日2個小時的手作課程設計的「抽紗繡」。
在此跟朋友們分享!〈此活動已報名額滿。謝謝朋友們!〉
這是我爲鳳甲美術館「繡外畫中」刺繡展,5月11日2個小時的手作課程設計的「抽紗繡」。
在此跟朋友們分享!〈此活動已報名額滿。謝謝朋友們!〉
這是我爲鳳甲美術館「繡外畫中」展覽,4月13日手作課設計的課程,希望學員們在2小時內學習到
浮凸緞面繡的3個技法。
這件小作品是我爲鳳甲美術館「繡外畫中」展覽手作課程設計的。課程時間是3月16日,這節課時間臨時
改在早上10點半至12點半。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向美術館預約報名參加。
春天的酢漿草小花,是裁縫車上花朵的靈感來源。
這件作品是我爲「繡外畫中」展覽,3月2日的手作課所設計的第一件小作品。
希望讓前來學習的朋友們,在2個小時內從單純的金線釘縫,了解金線刺繡幾個必學的重要技法。
另外,緊接著的3月3日賴芳慧老師的講座將精采非常,朋友們將會見到賴老師多樣的精緻作品,
一定不能錯過喔!
我們小時是「家庭即工廠」的年代。
圖中的塑膠圓片是蕙蘭一直保存到現在珍貴的東西,小時候他父母在毛衣上繡完花朵,
蕙蘭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塑膠片取出來。
感謝蕙蘭的分享,在我繡縫這花朵時,也憶起當年鄰居們一塊兒做手工的情景。
2010年1月22日人間福報報導一篇美國「雪花人」本特利的故事,內容很令人感動,節錄如下:
「威爾遜.本特利是一民農夫,1865年誕生,他從小就很喜歡看雪花,熱愛程度超乎想像。他收集、觀察
和研究雪花,但因雪花稍縱即逝,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。
直到17歲那年,父母爲他買一台顯微鏡相機,才幫助他達成保存雪花圖片的心願。接下來13年,本特利拍了400多張雪花照片,並做了詳盡的氣象記錄。往後10年間他還對雨滴、露水,進行拍照與實驗,寫了許多科普文章,但當時沒有科學家關心這類研究。
在精密分析後,他大膽推論:雪花結構反映出降落過程中的大氣溫度變化〈直到30年後,才有氣象學家
得出類似的理論〉。
本特利終身未婚,在科學研究上也顯得相當孤寂,沒有志同道合的夥伴,但他從未停止探索。
1920年左右,美國許多學者開始重視這門學問,本特利也有「雪花人」的稱號。
1931年,66歲的他出版第一本書,收錄2千5百多張雪花照片,1個月後去世。」
我利用其中一雪花照片刺繡為圖中的作品。
以容易取得的鞋帶,我參考苗族的編繩技巧製作成鑰匙圈,很有趣,分享給朋友們。
中秋剛過,耶誕節腳步似乎也跟著近了。我用鏡片繡法設計繡縫這棵聖誕樹。
感謝李美facebook社團中的分享,提醒我利用紙張刺繡。
記得多年前我在蒙特梭利幼兒教育中,常陪小朋友們用紙張刺繡。
利用紙張刺繡是有趣的經驗。